近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韓叢就國企跨界經營問題采訪了我公司董事長安林博士,安林博士對此發表了一些看法,故我司就采訪全文轉載如下:
一直以來,國有企業在融資、市場準入、稅收、政策優惠等方面占據優勢地位,相比之下,與部分國有企業同處于市場競爭中的民營企業則疾呼不公,而這也成為國企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有媒體人士評價曾如是評價國企,“它們通常都自由跨越在多個行業,基本不用像民企那樣擔心政策準入問題、項目審批問題和貸款問題。部分企業一旦虧損即叫苦連天,經常可獲得提價、國家注資等多種形式的救助。”
正因此,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國有企業應適當退出競爭性領域,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對本報記者表示,“國有企業應該清楚自己的界限,它應該主要涉足資源壟斷型行業或者是國家戰略型產業,而非競爭性領域,要擺正自己的主要位置,要清楚國有企業的存在是為了什么。”
求是聯合管理咨詢公司董事長安林博士則對本報表示,“市場能做的盡量歸市場,市場不能做的應該由國企來做,這應該成為國企的責任。”
事實證明,現實情況并非如此。據本報記者此前了解,國企特別是央企作為共和國的“長子”,確有特權。他們占據著國家金融、電信、石油、電力等壟斷、半壟斷領域的同時,在貸款等方面的確占據著優勢。某央企負責人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國家給了非常多貸款,這確實比民企來得容易,而這與他們的還貸能力和信用有關系。
相比之下,民營企業的生存不但難以介入以上提及領域,且其他競爭性領域的民企在貸款和市場競爭方面則處于相對弱勢地位。一位民營上市公司董事長曾對本報記者表示,盡管公司屬于高科技新興產業,能夠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但公司資金大部分還是靠抵押貸款,無奈之下還會將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與同行業的國企相比,資金實力相差甚遠。
國企相對于民企的優勢還遠不止于融資貸款方面。盡管政策規定,原則上國企只應在戰略性、非競爭性行業發揮作用,但事實上,國企憑借其自身優勢地位、國資背景頻頻將手伸向盈利高的領域,比如涉足房地產、購買理財產品等。
針對上述部分國企跨界經營的問題,許光建表示,“國資委曾經規定國企要堅守主業,不要到處伸手,這如果是民企還可以理解,換做國企賺錢了還好,一旦形勢不好,就會遇到很多困難,而這些困難對國企而言是難以消化的。”
某長期接觸國企高層的業內研究人士則向本報記者透露,稱其實國企高層未見到都愿意投資房地產等高利潤行業,只是迫于盈利狀況考查審核,不得不這么做。
安林博士分析認為,“國企跨界經營不排除企業自身和上級導向存在問題,但也要考慮一些國企可能也在考慮能不能找到新的戰略增長點,因為一個企業不可能永遠不更新。”
有業內人士認為,上述融資、跨界經營等問題在折射出國企民企待遇不公的同時,也必然牽涉到國退民進這一主題。國資委商業科技質量中心主任衛祥云曾對本報表示,我國目前正處于國企改革的最后階段,其核心問題將是國企的退出問題。
他認為,競爭性國企的退出是一個爭議不大的問題,其退出只是時間問題,關鍵在于如何平衡因退出引發的利益調整。具體而言,國企的退出將是一個先分類再逐步退出的過程,首先而言是將國企分為競爭性國企和非競爭性國企,然后是競爭性國企的退出與非競爭性國企的改革同時進行。此外,除在競爭性領域,國企應逐步退出并讓位于民企之外,在壟斷性行業還應對非國有企業逐步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