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北京求是聯合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管理學博士)
在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的過程中,人才市場上高管的流動本來應該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是個常態。但一直以來,國企高管跳槽去民企或者外企都會被媒體當做新聞去關注,這本身說明國企和民企仍然存在資源分配上的不平等、社會地位上的不平等,所以大家才會戴著有色眼鏡來看這種事情,覺得國企高管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
撇開已經形成的這種有色眼鏡,淡化人們眼中國企相對于民企或者外企的優越感,最終正確看待國企高管的跳槽,這才是今后發展的趨向。
雖然,不少國有企業,作為共和國的長子,曾經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很多努力,特殊貢獻,但也確實占盡了國家有形的和無形的資源與風光。既然現在中國市場化的路子沒有變,繼續深化改革的決心沒有變,那么接下來必然要對國企這種用非市場化方式配置資源的情況逐步做出變革。
去年9月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兩度提出“混合所有制”,并在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時確定,將盡快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民間資本推出一批項目。
十年前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業界預期未來我國將有一系列支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政策出臺。
在這樣的改革走向之下,國企和民企在發展外環境上的差別會逐步減少,那么國企高管跳槽去民企的機會成本就不會太大,今后此類事件也將逐漸不會引起太多關注。
國企高管跳槽之所以備受業內外關注,還有一個不得不提及的原因,那就是他們去民企或者外企不僅能擔任要職,而且還往往能獲得翻倍的薪酬。對于市場上民企或外企求賢如渴,用不符合真實人力資本的價格挖人的現象,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反映出我國當前職業經理人的緊缺。
雖然在國家層面,我國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已經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但是當前我國職業經理人在認證、培訓、管理等方面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全國的框架。眼下,民營經濟已占GDP半壁江山,大量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對職業經理人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我國職業經理人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作者:安林